近日,杨勇/王文广团队等在一流期刊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上发表题为“HBsAg-tagged tumour vaccine system eliminates solid tumours through virus-specific memory T cells” 的研究论文。该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一种特异性异源蛋白标记体系,将肿瘤细胞“伪装”成高免疫原性的“病毒”,突破了肿瘤新抗原免疫原性低、实体瘤异质性强以及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(TIME)等长期困扰肿瘤免疫治疗的关键瓶颈。我校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学院王文广副研究员、2024级博士研究生褚亚、2025级博士研究生赵莉莉和吕淼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;我校杨勇教授、王文广副研究员、赵维俊副研究员,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左曙光副研究员,以及南京大学胡一桥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;中国药科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。
肿瘤新抗原疫苗通过诱导机体产生肿瘤特异性免疫应答,为精准治疗肿瘤提供了新思路。目前,美国Moderna等国际疫苗巨头正聚焦于利用肿瘤突变,筛选和设计个体化的新抗原疫苗,相关临床试验已经超过100多项。然而,由于新抗原免疫原性低(仅约15%–30%的新抗原能够诱导T细胞产生)、实体瘤高度异质性以及TIME的抑制,这些个性化的肿瘤新抗原疫苗实体瘤治疗响应率低。针对上述关键难题,杨勇教授团队王文广课题组在近十年围绕溶瘤微生物(细菌、病毒等)的系统研究基础上(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, 2022;Nature Communications, 2019;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, 2025),发现病毒或细菌特异性的记忆T细胞能够在TIME中持续保持高度效应功能,不易发生耗竭。基于这一重要发现,研究团队构建了特异性标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(HBsAg)的通用型肿瘤疫苗系统(HBsAg-tagged tumour vaccine system, H-TVAC)。该体系通过将肿瘤细胞“病毒样”化,使其表达高免疫原性的HBsAg,从而动员并重定向机体内长期存在的HBV特异性记忆T细胞,实现对肿瘤的精准识别与高效裂解,并进一步诱导表位扩展和持久的抗肿瘤免疫记忆。在结直肠癌、乳腺癌、肝癌等多种免疫“冷”肿瘤模型中,H-TVAC均表现出显著的肿瘤清除效应,并有效抑制肿瘤转移及复发,显示出优异的临床转化潜力。
相较于传统基于测序筛选的个体化新抗原疫苗(仍存在免疫原性低、制备周期长、成本高等问题),H-TVAC体系具有异源蛋白免疫原性强、抗原表位明确、可依托病毒特异性记忆T细胞突破TIME等显著优势(图1)。更加重要的是,该策略无需复杂的抗原预测和筛选过程,可显著降低研发与治疗成本,为通用型肿瘤疫苗的开发提供了新范式。目前,课题组正积极推动H-TVAC体系的临床转化,诚邀对肿瘤疫苗与免疫治疗充满热情的硕博研究生及合作企业加入,共同探索肿瘤免疫治疗新方向。
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与面上项目、江苏省青年基金、宸安生物“青云计划”等多项资助。

图1. 通用型肿瘤疫苗H-TVAC VS 肿瘤新抗原疫苗优势对比示意图
全文链接: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s41551-025-01555-w
(供稿单位: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学院,撰写人:仲忆雯,审稿人:刘帆)